近日,国际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会员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该组织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石化牵头发起,联合50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单位和个人,旨在搭建全球共享交流平台,汇聚世界高端智库力量,推动技术迭代创新应用,促进CCUS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接到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委托后,新疆研究院仅用15天时间就高质量编制完成《新疆准东地区煤制气项目CCUS/ CC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封存CO2规划方案》,为保障三大煤制气项目通过国家能源局核准和生态环境部环评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近日,怀柔实验室新疆研究院CCUS团队核心成员桑国强介绍,国内同类项目环评周期平均需要2—3个月。
在全球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比约76%。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对二氧化碳减排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用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为了确保我国CCUS技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相关政策支持非常重要。
在碳中和趋势推动下,发展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对于构建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的能源系统至关重要。近年来,全球CCS技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球运营的CCS项目年产能已超过5000万吨,较2024年保持平稳增长。基于各国现有CCS项目规划,预计2030年全球碳捕集能力将达到4.3亿吨/年、碳封存能力将达到6.7亿吨/年。
6月30日,MHMarkets迈汇分析认为,尽管短期面临政策不确定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市场正迎来长期爆发性增长,大型能源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下注这一“低碳黄金赛道”。根据全球能源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最新预测,到2050年,全球CCUS市场将增长28倍,达到每年2,061百万吨的处理能力,总市场价值将超过1.2万亿美元。
航运业是全球主要碳排放源之一,大量现有船舶面临无法有效改造、运行效率不高、经济成本高昂等困境。为突破这一瓶颈,温柔嘉与弗雷德里克松联合创立一家初创公司,开发出一套可改装的碳捕捉系统。该系统能够从大型船舶的废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捕捉到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态石灰石储存。
最近,CCUS不断吸引人们视线。国内不少能源企业上马CCUS项目,国外不少政府或组织推出数额庞大的CCUS促进计划。CCUS究竟是什么?它对二氧化碳减排意味着什么?未来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近日,吉林油田对长岭采气作业区长深D1-3采气井进行静压测试、井筒完整性验证等工作。这表明经过一年的攻关,吉林油田在长岭气田开展的CCUS-EGR矿场试验的先导试验项目已进入现场实施阶段,自此也正式拉开了CCUS-EOR与CCUS-EGR全链条协同发展模式的序幕。
昨天,上海洋山港,1.4万标准箱的集装箱船巨轮旁,一艘小巧的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缓缓靠近。这并非普通的补给作业,而是全球航运绿色转型的重要突破——由中船集团七一一所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OCCS)系统,顺利完成全球首次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作业。这一创新实践的成功,标志着上海率先打通了“二氧化碳捕集—存储—船对船接卸—转运—再利用”的完整生态闭环,为国际航运减排提供了更易复制的“上海方案”,也为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全新样板。
近日,兰石重装公司获得新疆油田264万千瓦新能源及配套煤电、碳捕集一体化项目(一期)碳捕集项目8台关键设备制造订单,这是继华能陇东150万吨/年碳捕集与利用示范项目关键装备市场化推广应用后,兰石重装公司又一个百万吨级CCUS领域设备制造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