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下午,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一期)项目在吉林省松原市启动,这将是国内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设计总长近400公里,途经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分两期建设,一期管道总长282.26公里,设计输量330万吨/年。
近日,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委会(以下简称CCUS专委会)发布了《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进展系列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周涛表示,近年来,我国在CCUS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迎来重要机遇,为此需要健全政策和法规、开展科技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规划产业布局、创新商业模式、推动规模化示范与集群发展,促进我国CCUS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CCS)产业,是未来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路径。近年来,中国石油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以国务院国资委“百大工程”中国石油CCUS重大示范工程项目为依托,持续加强CCUS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工业化应用,逐步形成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和埋存等系列技术。
经过近一个月紧张生产,渤海装备巨龙钢管公司生产的首批二氧化碳输送钢管近日成功下线,即将发往吉林油田,标志着这款新能源钢管实现从研发到应用的成功转化。
近日,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CPECC)西南分公司承建的国内首个CCUS-EGR(碳捕集+回注驱气)先导试验工程——卧龙河气田茅口组气藏CCUS-EGR先导试验工程(引进分厂)碳捕集装置调试成功。该工程是国内首个天然气净化厂尾气碳捕集工业化项目,同时也是国内首个将CO₂用于回注驱气的示范项目,其碳捕集装置是国内首套低压、中低浓度碳捕集装置。
在碳治理领域,碳捕捉和封存(CCS)以及碳捕捉、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因为高成本投入和技术可行性一直备受争议,但全球多国CCS/CCUS项目近期出现实质性进展,这似乎预示着日趋成熟的碳捕捉技术正加速迈进规模化阶段。
CCUS装置长周期平稳运行3年,齐鲁石化最大限度释放二氧化碳装置产能,累计外送二氧化碳超170万吨,减排量相当于植树1530万棵、近百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跨行政区碳捕集与封存(CCS)存在哪些难题?如何解决?近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顾逸凡、教授李风亭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发表论文,提出“协同集群治理”方法论,为全球CCS产业化走深走实提供中国智慧。
近日,中油宝世顺(秦皇岛)钢管有限公司中标国内长度最长、管径最大、压力最高、输量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项目,为我国油气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关键管道输送技术支撑。
中国首口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井,24日在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开钻。